莫桑比克共和国(葡萄牙语:República de Moçambique,Moçambique;英语:The Republic of Mozambique,Mozambique),简称莫桑比克,是非洲东南部国家,以葡萄牙语作为官方语言,1975年脱离葡萄牙殖民地而独立。作为与英国并无宪制关系的国家,在1995年以特殊例子加入英联邦。莫桑比克的前身,就是葡属东非洲,它是在1498年3月,被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所率领的船队发现,当时就有阿拉伯的贸易站在沿海一带设立。
莫桑比克政府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大力发展旅游业,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开发矿产、能源、农林渔业等资源,保持了经济平稳增长。2013年,莫桑比克国民生产总值约合146.7亿美元,增长率达7%。
2019年3月19日,因强热带气旋“伊代”造成多地受灾严重,莫桑比克进入全国紧急状态。
历史沿革
初期历史
莫桑比克最早的居民是科伊桑人,班图人10世纪左右迁到这里。15世纪中叶,莫桑比克成为姆韦尼·马塔帕王国的一部分。从公元9世纪开始,阿拉伯人就到莫桑比克北部和中部沿海进行贸易。公元11世纪,波斯人一度取代阿拉伯人,但他们都未能在内陆建立统治。 [3]
殖民者入侵
15世纪末,葡萄牙为打开西欧通往东印度的航路,来到莫桑比克。1489年科维良侦察了索法拉沿海据点。1498年瓦斯科·达·伽马到达莫桑比克沿岸。1505年葡萄牙人用武力驱逐了在索法拉的阿拉伯人,建立了第一个殖民据点。两年后占领莫桑比克岛。16世纪20年代,葡萄牙人控制了莫桑比克沿海的几个主要港口。此后,葡萄牙人相继占领莫桑比克一些内陆地区和赞比西河流域的塞纳与太特。1569、1571和1574年葡萄牙人 3次入侵姆韦尼·马塔帕王国均告失败。1629年,葡乘姆韦尼·马塔帕王国内讧之机取得了对莫桑比克内陆地区的支配权。17世纪初是葡萄牙在东非势力极盛的时代,他们从莫桑比克输出大量黄金。每年光是从克利马内输出的黄金就有 6万盎司。1700年,葡萄牙宣布莫桑比克为“保护地”,1752年改为殖民地,由里斯本任命总督统治。17世纪中叶,葡萄牙在莫桑比克实行“巴拉佐”制,由王室特许土地给一些大地产所有者,代替地方酋长统治。这些大地产所有者对非洲人行使绝对权力,甚至可将他们出卖为奴,成为莫桑比克的国中之国。同时,葡萄牙开始从莫桑比克输出奴隶。到18世纪,奴隶已取代黄金和象牙,成为赞比西河流域的主要出口商品,莫桑比克的奴隶买卖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19世纪末叶,葡萄牙在莫桑比克实行强迫劳动制度,并开始向邻国大量输出契约劳工。在平定了赞比西河地区大地产主的叛乱之后,葡萄牙殖民当局于1888~1893年成立了莫桑比克公司、尼亚萨公司和赞比西亚公司。这些特许公司控制了莫桑比克2/3的领土。
葡萄牙对莫桑比克的占领不断遇到西欧列强的挑战。17世纪荷兰船曾多次包围莫桑比克岛,但未能占领。19世纪60年代,邻近莫桑比克的开普殖民地发现黄金和钻石,西欧列强对莫桑比克的争夺更趋激烈。1869年,英国试图占有德拉瓜河湾未遂。在1884~1885年召开的柏林会议上,葡萄牙在东非的势力范围得到法国、德国的承认。1891年英国、葡萄牙签订协议承认整个莫桑比克划归葡萄牙。1891年莫桑比克正式定界,称为葡属东非。1898年将首都从莫桑比克岛迁到洛伦索-马贵斯。20世纪初,葡萄牙实行改革,给莫桑比克以相对的自治权。1930年,葡萄牙军事独裁者萨拉查颁布殖民条例,重新将莫桑比克定为殖民地,取消莫桑比克人民有限的自治权和特许公司的开发权。1951年,莫桑比克成为葡萄牙的海外省。60年代以后,随着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葡萄牙被迫修改它的殖民政策。1964年初葡萄牙颁布“海外省组织法”,名义上给非洲人以葡萄牙公民权,并扩大了莫桑比克地方政府的权利,但实际上仍对非洲人进行军事镇压和加强政治控制。 [3]
反侵略斗争
葡萄牙的入侵遭到莫桑比克人民的英勇反抗。1571年,1000名葡萄牙军从塞纳出发攻打姆韦尼·马塔帕王国,在当地人民的回击下,几乎全军覆没。1574年莫桑比克人歼灭了驻赞比西河的200名葡萄牙军。17世纪居住在巴卢埃地区的人民以及赞比西河地区的通加人反抗葡萄牙的统治最为激烈。18世纪,当地非洲人经常袭击葡萄牙人的贸易据点及占领军驻地。19世纪,莫桑比克各族人民几乎都参加了反抗葡萄牙入侵和统治的斗争,恩戈尼人反对葡萄牙人的斗争持续了70年。他们占领洛伦索-马贵斯,攻陷索法拉,没收赞比西河以南的大地产。1885年恩戈尼酋长根根哈纳团结周围各族组成加扎联邦进行斗争,直到1895年才被镇压下去。居住在中部马尼卡高原的绍纳人,在酋长乌姆塔萨和马庞德拉的领导下,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反抗葡萄牙统治30多年,一度将葡萄牙人逐出莫桑比克和津巴布韦交界地区。莫桑比克北部尧族人民的斗争直到1912年才被镇压。
为反抗葡萄牙殖民者的压迫,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莫桑比克人大量逃亡邻国。1917年3月,巴卢埃地区人民再次举行武装起义,同年年底被镇压,起义军残部坚持游击战斗直到192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莫桑比克人民日益觉醒。1948年莫桑比克首都发生罢工斗争,1956年码头工人举行大罢工。60年代莫桑比克民族主义运动兴起,明确提出要求独立的口号。1960年莫桑比克民族民主联盟在南罗得西亚的索尔兹伯里成立;翌年,莫桑比克非洲民族联盟在肯尼亚成立;独立莫桑比克非洲人联盟在尼亚萨兰成立。上述3个政党1962年6月在达累斯萨拉姆合并为莫桑比克解放阵线。E.C.蒙德拉纳任主席。
共和国建立
1964年9月25日,莫桑比克解放阵线领导开展游击战争,经过10年英勇战斗,武装力量由200人发展到2万人,解放了北部3省以及中部两省的部分地区。1974年葡萄牙政变,葡萄牙新政府同莫桑比克解放阵线谈判,9月签署了《卢萨卡协议》。根据协议,1974年9月20日成立了以莫桑比克解放阵线为主体的过渡政府,1975年6月25日正式宣告成立,萨莫拉·莫伊塞斯·马谢尔任总统。1977年2月,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召开第3次代表大会,宣布在莫桑比克建设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将主要经济命脉及土地收归国有,发展公社村与合作社。1983年4月,莫桑比克解放阵线第4次代表大会确定今后三大任务为:保卫祖国,战胜不发达和建设社会主义。1975年6月25日,莫桑比克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93年,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莫桑比克。1994年举行大选,希萨诺成为总统。1990年11月改国名为莫桑比克共和国,实行多党制。 [4]
自然环境
区域位置
莫桑比克
莫桑比克国土面积79938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630公里。位于非洲东南部。南邻南非、斯威士兰,西界津巴布韦、赞比亚、马拉维,北接坦桑尼亚,东濒印度洋,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马达加斯加相望,高原、山地约占全国面积3/5,其余为平原。属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气温20℃(南部)、26℃(北部)。10月至次年3月为暖湿季,4月至9月为凉干季。
地形地貌
高原、山地约占全国面积3/5,其余为平原。地势从西北至东南大致分为三级台阶:西北部是高原山地,平均海拔500-1000米,其中宾加山高达2436米,为全国最高点;中部为台地,高度在200-500米之间,有岛山散布其间;东南部沿海为平原,平均海拔100米,呈带状分布,北窄南宽,总面积33万平方公里,是非洲最大平原之一。
北部高原
南纬17度以北均属此区,高原高度自西向东倾降,渐至海滨。只有两块山地最高。一为马拉维高地,滨尼亚沙湖东岸,一为奈莫利高地(Namuli Highlands),高有2400米,位在南纬15度附近。本区高地上的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奈莫利山区可达1500毫米,但较低谷地只有900毫米左右。年雨量分布不匀,变率颇大,但仍不失为重要的农业区,由于本区人口密度不大,土人尚可实行游耕 ,经常有一部分土地休耕,主要农产品为木薯及稻米,愈向内陆,玉米越多。现金作物有棉花及茶叶。
沿海平原
南纬17度以南,沿海低地区均属之,莫桑比克多沼泽及沙丘,平原北部雨量多,在1000毫米左右,南回归线上下雨量最少,只有300~400毫米,本区的粮食作物以玉米及稻米二者最重要,甘蔗则为本区主要的现金作物。由于栽种稻米及甘蔗均需灌溉水源,故本区正积极规划大范围的灌溉计划,利用林坡坡河水在河口以上110公里处的吉佳 (Guija),兴建水库蓄水,业于1952年完成,可灌白八万亩。种植小麦、稻米、小米、紫花苜蓿、棉花及甘蔗等;另一计划拟利用卢伦索马奎港以北的英可麦提河(R.Incomati)的河水,修筑水库。预计可灌田24万亩。赞比西河在入海处分成七支分流,注入莫桑比克海峡,形成一片广约6500平方公里的三角洲,洲上人民以稻米为主全,每年四月来自中上游的洪水混合春潮,可将整个三角洲淹没约5、6日之久,故洲上房屋均为高架屋,每年此时,洲上居民将牲畜家禽均搬至高架屋中,以躲避此一年一度的洪水泛滥。
赞比西河谷及两侧高地
塞那(Sena)以西为赞比西河的内陆谷地,河道大致作东西向,河谷年雨量600~700毫米,两岸年有洪水泛滥及嗤嗤蝇骚扰,居民不多。河谷北侧的高原无嗤嗤蝇的困扰,雨量亦丰,可达1000毫米,为班图人主要放牧区,称为安古尼亚高原。赞比西河南方的高地为津巴布韦高地的一部分,称为曼尼卡台地,和莫桑比克低地之间有大陡崖,可达2400米,高地气候湿凉,栽种玉米及烟草。 [6]
气候特征

南回归线在南部通过,因此莫桑比克的气候,北部属热带。南部是副热带,所以境内气候炎热潮湿,全年平均气温为19.4°C。这个国家年分干湿两季,干季比较短,为每年四月至八月;湿季很长,为每年九月到次年五月。因此雨水丰富,几乎常年都会下雨,年雨量约500毫米到1000毫米。中部三比西河下游沿岸雨量最多,年雨量差不多有1000毫米到1500毫米。
水文分布
莫桑比克有煤、铁、铜、金、钽、钛、铋、铝、石棉、石墨、云母、大理石和天然气等,其中煤蕴藏量超过320亿吨,钛600多万吨,钽矿储量居世界首位,约750万吨,天然气储量5.5万亿立方米。大部分矿藏尚未开采。莫51%的国土被森林覆盖,林木资源总量约17.4亿立方米。水利资源丰富,赞比西河上的卡奥拉巴萨水电站(HCB)装机容量207.5万千瓦。由必和必拓公司、日本三菱商事集团、南非工业发展公司和莫政府共同出资成立的MOZAL铝厂于2000年正式投产,该厂是莫第一家合资企业,也是莫最大企业。巴西淡水河谷公司、澳大利亚Riversdale公司在莫中部太特省勘探开发煤炭。2016年,巴西淡水河谷莫桑比克公司煤炭实际产量550万吨。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日本、中国、韩国、葡萄牙、印度等多家外国石油公司正在北部鲁伍马盆地陆上和近海区域开展石油天燃气勘探。
行政区划
区划
全国行政区划为省、市、县。现有10个省,53个市(含1个直辖市),144个县。十省:德尔加杜角省(Cabo Delgado)、尼亚萨省(Niassa)、太特省(Tete)、楠普拉省(Nampula)、赞比西亚省(Zambezia)、索法拉省(Sofala)、马尼卡省(Manica)、伊尼扬巴内省(Inhambane)、加扎省(Gaza)、马普托省(Maputo)。直辖市:马普托(Maputo)。全国主要城市有马普托、贝拉(Beira)、楠普拉(Nampula)等。 [2]